粮食安全始终是“国之大者”。民以食为天。对于拥有十四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粮食安全更是不容忽视。正因如此,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米袋子”“菜篮子”牵挂于心,始终把解决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首要任务。
3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农业农村部考察,并主持召开座谈会。 新华社记者 李涛 摄
正值春耕春管的大忙时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23日到农业农村部考察时强调,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库存充足、供给是有保障的,但要始终绷紧立足自身保障粮食安全这根弦,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目前,受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影响,全球小麦、玉米等粮食产品的价格急速攀升,而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全球粮价上涨势必给我国带来极大的粮食进口压力。同时,新冠肺炎疫情不断反复,新的病毒变种带来了更大的传播风险,多国继续保持着不同程度的封闭隔离策略。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国际农产品和化肥等农资的价格居高不下,全球粮食通胀问题严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数据,2022年2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平均为140.7点,已经超过2011年的上一次峰值。
粮情连着民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让中国人对“悠悠万事,吃饭为大”这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如何不误农时抓好春管春耕,稳住农业基本盘,也成为当前政府部门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明确了2022年粮食生产的重点工作,实施补贴、奖励、金融等一揽子政策措施,以抓实抓细春耕备耕,实现国内粮食稳产保供。
作为粮食的“粮食”,农资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息息相关,其价格又关乎农民种粮收益,故需提高相关补贴政策的深度、广度和力度,做好农资保供稳价工作。
一方面,针对化肥、农药、柴油等价格上涨的问题,就原材料供应、能源使用等环节为农资企业提供补贴和优惠政策,支持其增加产量和供应。鼓励农资企业和经销商开展“点对点”生产与配送,开辟农资绿色运输通道,打通农资运输的“最后一公里”,保障农资运输和末端配送环节的通畅性。另一方面,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农资补贴,提高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缓解农资价格增加带来的粮食生产成本上涨问题,稳定农民收入,充实农民“钱袋子”。
还需注意的是,我国农业灾害种类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2021年河南特大暴雨灾害、湖北暴雨洪涝灾害、黄河中下游严重秋汛、东北华北局地雪灾、江苏南通等地风雹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导致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11739千公顷。
据《2022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点》预测,2022年我国降水“南北多,中间少”,区域性、阶段性旱涝灾害明显。故而,有必要高度关注农业灾害问题,加强粮食生产过程中的监测预警,在保障科学应对气象、病虫等灾害的同时,做好重大农业自然灾害的及时救助工作。一方面,加大对粮食产业防灾减灾救灾的资金投入,积极推动制定和实施粮食产业防灾减灾救灾规划,支持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防治,提升气象灾害防控能力。
另外,应继续完善粮食产业保险政策,落实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同时,还需进一步强化农田灌排设施、机耕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并压实管护责任,从而在“硬件”上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党的十八大立足本国国情、粮情,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全国粮食总产量由2013年的60193.5万吨增长至2021年的68285万吨,单位面积产量由5376.8公斤/公顷增长至2021年的5805公斤/公顷。粮食生产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正是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
(作者何可系M88体育-明升M88体育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政邦智库研究员)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