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几年来,尤其是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全校教师坚持育人为本、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按照“三个牢固树立”“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要求自己,守教育报国之心、担筑梦育人使命,展现出新时代华中农大教师的良好形象,不断涌现出师德师风先进典型。实际上,这些师德典型都是立体的、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他们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围绕学生、关爱学生、关照学生、发展学生,成了我们身边的榜样。即日起,M88体育-明升M88体育将陆续推出【师德先进】系列报道,再现他们的光荣事迹。本期将讲述“第六届师德先进个人”王满囷教授的故事。
“王老师的教育方式就是润物细无声,不强制、不灌输,总是以朋友的身份,一起谈一谈、聊一聊。”
“王老师将‘以身作则’做到了极致!”
“如果只能用两个词形容王老师,那就是——儒雅随和、博学敬业。”
“能遇到王老师这么好的导师,实在是我们的幸运。”
……
三综727B办公室,面对同学们对自己的这些“表扬”,王满囷教授脸上泛起一丝羞容。
入党25年、执教18载,王满囷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以学生为本,我愿把党和国家的育人使命扛在肩上,为高教事业而奋斗毕生!”
“老先生‘言传身教’影响了我”
王老师说,自己的“师德师风”要从2002年7月入职那一天开始说起。
那年夏天,王老师从南京林业大学到华中农大工作,板凳还未坐热就被张国安教授叫去“下田”。在这之前,王老师从未下过水田,骄阳下、水田里,他踏着老教授的足迹找寻着水稻的病虫害。
“张老师带着我,一直干到中午13点30,”王老师说,“他的科研情怀和扎实学识让人敬佩!” 王老师说,老师们言传身教让他至今难以忘怀。在M88体育没有“学术渊源”的他,从此暗下决心扎根在这里教书育人。
王满囷教授指导学生实验
入职刚满2个月,张国安教授赴英国学习,《田间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上课的重任落到了王老师肩上。既要准备田间实验,又要学会数理统计,这让他压力倍增。
当此时,教研室汪钟信教授、雷朝亮教授主动相约到王老师课上听课评课,帮他提高教学水平。多年后回想起来,王老师还是很感动:“他们是我成长过程中的‘贵人’,不问‘出身’、不问‘门派’,只是很公正地对待每位青年教师和学生,这让我受益终身!”
“‘以德立人,润物无声’,感谢这些师德楷模,看似小事,受益终身!”王老师说,这些“小事”就是自己喜欢学生、喜欢教学、喜欢M88体育,追求教书育人价值的源泉。
“我时常为同学们带‘鸡汤’”
就在采访前,王老师还在为学生上课,《昆虫生态学》《现代昆虫生态学》等课程让他成为学院课时最多的教授之一。
“我喜欢上课,我喜欢和学生在一起!”谈到学生,王老师显得很兴奋,朴实的话语蕴含真情实感。
“蚂蚁的成功在于团队协作”“屎壳郎的成功在于坚持不懈”“研究生要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气度”……王老师说,早在“课程思政”提出之前,自己就已经开始探索把专业课程与学生价值塑造、理想信念结合起来。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在课间王老师总会为同学们带一点“鸡汤”,温润同学们心灵。他所说的“鸡汤”,就是在课间PPT中放一些励志的小故事,让大家自愿阅读。于是“从改变自己开始”“成功必须坚持的原则”“怎么消气”“你所知的葛洲坝”等被同学们亲切称为“课堂小点心”。
在王老师实验室,他主张“心灵对话”“实验室就是家”“快乐学习、快乐生活”,他说,学生从来也不会是“帮工”“民工”“雇工”,让他们茁壮成长是为人师的“天然属性”。
“我愿继续为点燃同学心里的那把火而奉献毕生!”王老师拉长了语气说。
“我眼中没有差生”
10月的一个早晨,2020级研究生道坤缓步来到王老师办公室,显得有些沮丧。他自责道:“师兄刘傲教给我的试验方法我怎么也学不会,感觉特别难受,是不是我太笨了?”王老师笑道:“哪有笨学生?哪有差学生?熟能生巧,慢慢做,一遍不会再来一遍……”
道坤将信将疑离开办公室,没过几天他给王老师发来信息:“实验有感觉了,找到了门道!”
如是,欣赏学生、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关照学生,王老师相信这样的交流方式最有效。“我的办公室永远为同学们敞开着”,工作再忙,只要学生到办公室,他总会聊一聊,而话题也不局限于专业和学习。
王满囷教授(下)在做田间实验(受访者 供图)
“2012年1月7日,学会做人、奉献精神”“2012年1月17日,注意安全,把电检查好”“2013年4月5日,学会宽容别人”……2015届博士研究生孙晓毕业时摊开自己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导师王老师跟自己的聊天“语录”。现就职于河南大学的他说:“王老师的好,用尽世界上所有词语,都描述不过来!”
2019年6月的一天,李振东博士的一本《分子生物学实验操作技术手册》放到了王老师的办公桌上,他说:“这是我的心得,留给学弟学妹们借鉴!”团结协作、互帮互爱——这恰好是王老师需要培养的学生团队的模样。
2020年9月,一个电话打给了王老师:“感谢您,王老师,我的青年基金通过啦!”原来,这是河南工大曾芳芳特别的报喜电话,她内心深处一直记得王老师在疫情期间数度为她修改基金“本子”的情境。
随着自己的学生在各个领域崭露头角,王老师倍感欣慰,他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希望他们全面超越我!”
“遇见他是我们的幸运”
王老师说:“立德树人是一份如山的责任。”除了专业知识,王老师把更多的经历和时间用于“修炼自己,引导学生人格养成”上。18载的育人实践,让王老师的口碑在一届届学生中延传开来。
“他的眼里是有光的!”孙晓博士这样评价导师王老师。11年前,孙晓第一次见到导师,“他身上洋溢的对科研工作的热情立刻感染了我”,孙晓永远记得,那次王老师一直将他送到楼道口。
在孙晓眼中,导师是立体的、有血有肉的、有生活态度的。孙晓说,这些对他的学习生活影响至今。
2019级博士研究生史锦花说:“王老师对工作热爱,对生活热爱,对学生热爱,他高度自律,每周7×10小时的工作时长几乎不曾变化。”而王老师独特的教育方法也让她受益良多,“平日因为我们有时候没有完成任务或者犯了一些低级错误时,王老师总是谅解我们。这反而让我们觉得更不好意思,要谨记这次的失误。”
“他从来不规定我们的作息时间,但实验室同学都以他为榜样,早出晚归,专注科研。” 在2017届博士研究生曾芳芳看来,王老师将“以身作则”做到了极致。即便走上工作岗位,导师对自己的影响仍然很大,“干一行、爱一行”“静下心来、戒骄戒躁”“快乐工作、快乐生活”“积极乐观、直面困难”……曾芳芳现在还默念着老师的这些唠叨。
已经毕业6年的2014届硕士研究生米丰评价导师王老师时显得很郑重:“知行合一,止于至善,温文尔雅,亦师亦友,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看见我那些乱七八糟的实验方法,他从来不会劈头盖脸地批评我,”米丰笑着说,“他不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研究兴趣,是一个尊重学生的人。”
发稿时,记者再次拨通了王老师的电话,请他谈谈对师德先进的感性认识。他只谦虚道:“我很普通,我非常喜欢并享受自己的工作,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是我人生最大的快乐!对学生的这颗心永远是真的!”
(本文作者系校新闻中心记者 川竹 学通社记者王璐参与采访 审核人 吴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