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 陈家宝 图|记者 闻昊)土规1101班次仁卓嘎不上陈中江老师的课已经2年了。想起陈老师,她还能清楚记得微观经济学第一次课堂的情景:她坐在教室第一排,觉察到有人推门,抬起头便瞥见陈老师穿着白色衬衫,带着温暖的笑容走进来,温文儒雅。
“上陈老师的课,无拘无束而随和。”此后,只要是陈老师的课,不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次仁卓嘎都会风雨无阻地坐在第一排。
军营天高,熔铸阳刚与忠诚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文革”后全国最早恢复招生的专业,当时陈中江没有过多思考,就从我校附中考进了本校。硕士毕业后,他选择了去汉口硚口区古田二路的军事经济学院任教。
“在M88体育呆久了,我想换个地方,作为男子汉也该去接触接触军人的世界!”自中学时起,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欧阳海等伟大的军人形象就扎根在他心房。那个年代,一曲《血染的风采》也同样让他热血沸腾。
陈中江便毅然奔赴了军事院校。
军号划破黎明,训练场龙腾虎跃。跑操,吃早餐,进教室,学员起立报告,回礼……下课,吃午餐,备课,下棋打球……看似平凡的生活却处处有制约:课前要扣上衣服所有纽扣,专人审查教员授课时间,迟到早退会被批评警告等。
一顶简陋的帐篷、一张微黄的席子、一堆防汛器材,这是他们抗洪时休息的地方。长江、汉水每年汛期都有过他的身影。正值洪水高发期,他们需要轮流值班,从坝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查渗漏、防管涌,一次就是30分钟,每次巡堤丝毫都不可疏忽。要是大坝有水珠从江的一侧渗出,或者白色的浪潮将翻涌上堤坝时,战士们随时准备着扛起沙包往水中扔。
近十年的军旅生涯,陈中江在军校培养了许多具有超强执行能力的大学生。面对改革开放阶段性的演进,他有了更新的想法──去培养其他类型的人才。他填了张申请转业申请表,就此结束了军人梦。
陈中江备课中
M88体育海阔,践行探索与创新
毕业离开9年后,陈中江转换身份,从M88体育学子转变成M88体育老师,重新走进校园。
空闲时候,陈中江爱看书。即使忙碌时,只要看到书的内容是他感兴趣的,也会放下手中事一心研读起来。“我以前常常发现问题,所以我看有关逻辑思维的书比专业书更多。”他一页一页地翻看,遇到有用的语段,就折一角,挪步到餐厅,从占据饭桌一半位置的书堆中拿起电脑。
东西思维特点、西方思维源流、思维能力方法、逻辑推理范畴、非逻辑思维力……陈中江看着这些电脑文件夹名称,双击特定一个文件夹,新建文档,将那些语句记录在文档里。看完这本书后,身旁的书架上已满,因而转移到存储室。打开储藏室门口,勉强走几步,几乎和他等高的书堆迫使他就近放下了那本书。他每年花费3000多元订杂志,用 3000至5000多元购买书籍。
陈中江有一个方便携带的小包,拉开侧边的拉链,数十张折叠起来的纸率先映入眼帘,红笔和黑笔插在包里。当和别人交流,一个他感兴趣的词能让他像雷击般灵动起来,耳朵会将关键词从对方的话里挑选出来,神经操控他将其记在纸上。随处记录的习惯使得他有上百张小纸条,他称之为“万条纸”。每一两个星期,他就要整理一次被写得密密麻麻的纸片。
在一次看电视时,当他听到“在中国招生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加大伯克利分校等六所世界著名高校代表表示中国留学生执行能力远高于其创造力”这句话,径直走到餐厅里具有二重功效的餐桌兼书桌旁,立即找纸笔记下来。“为什么中国留学生的执行力会远高于创造力?”他会在脑海里不断反思,“一个大学,是只要培养应用人才还是同时培养创新人才?”
国际一流大学更注重的是怀疑意识、批判能力,学生敢于和老师叫板的场景。既然创新进步源于怀疑与批判,他心里暗暗说道,那怎么办,怎么改变中国的学生?从中午到晚上,半天的查阅还是不够。内心的触动催促他从此之后涉猎相关书籍——《科学发现的历史结构》《科学发现的逻辑》《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客观知识》《科学史及其合理重建》《反对方法》《科学方法和科学动力学》等等。
激活思维,体验方法
“东方思维擅长综合、演绎,西方思维擅长分析、归纳。而归纳思维正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因素。此乃曾经大多数原理、发明的原创不是中国人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严肃地说道。为了改变这个局面,陈中江一直在课堂上不断尝试、突破。
陈中江率先在课堂上和研究生明讲,知识可能被“赛博”空间顶替,理论可以被革命颠覆,方法才使我们走远,思想唯一使人类骄傲。“故你们上本学位课更重要目标是:激活思维,体验方法。”
为了解释证实证伪的不对称性,陈中江告诉学生,“天鹅皆白”的大前提需要经过数十上百次证实才归纳得证,实在不容易不是吗?当然学习接受“天鹅皆白”当个应用型人才就容易了:此后当别人告诉他某地有只天鹅时,他就可以用演绎法推出“那当地的天鹅的颜色会是白色的”结论。不料,某个人在澳洲无意发现了一只拥有天鹅特征的黑天鹅,仅这一只黑天鹅就推翻了前述“天鹅皆白”的大前提!知识坍塌了!知识失效了!尽管课时有限,他觉得这个点恰好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批判思维,就继续说:“只要你们能把经典推翻一次,就是突破甚至是革命了。不要拜倒在经典下,要怀疑,要批判!”专业课本没有提到“前提能扩大的推理才是科学。”
课间和学生交流探讨
“当时我大二,陈老师的颠覆性思维理论让我们收益很深。书本知识不一定是对的,‘天鹅皆白’也会被推翻”,07级土地资源管理孙田野补充道,“陈老师还给我们在课上让我们分组讨论这个观点,我到现在都还记得。”
西方兴起的关键是在“黑暗的中世纪”之末出现了“文艺复兴”,针对中国教育状况,把“李约瑟之谜”和“钱学森之问”联系起来思考会不会更能得到启迪进而让学生更好理解呢?陈中江便一头栽进了这个课题。他说:“别的事可以中断、暂缓。但我一定要给大家讲思维,课本上的专业知识学不完,离开M88体育也可以自学到,但是科学思维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很难在校外自动掌握,需要一个醍醐灌顶的开启。”
三个不等式——基于怀疑和批判
国际一流大学更注重的是怀疑意识和批判能力,因此他排列出爱因斯坦的三个不等式,决定先从这里开始改变:热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胜过责任感和物质力量;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新关键不在知识而在想象力,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如果你们是比尔盖茨,当首富是几百个亿美元,而一个普通毕业生每月是3000至5000元,会选哪个?。”在微观经济学课上,陈中江抛出这个问题,学生一片哗然。“但如果比尔盖茨卷铺盖了,你是否有能力也去这样做呢?创新创业不是谁都、也不是随时都可以的!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他用大家所熟知的比尔盖茨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并进一步点明经济学上的“机会成本”在选择中的重要性。课后,学生对经济学思想认知就不仅是埋首苦读、埋头拉车,更多的是教育他们开阔视眼、抬头看路,学会选择。一种渴望通过经济学了解更多思想的欲望产生了。他常常就这样应用第一个不等式:“热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胜过责任感、胜过物质力量。”
就像比尔盖茨能激发学生兴趣,陈中江认为学生的亲身感受最能激发自身对课程的热爱和兴趣。土规1301莫悦和1302王雪现在在武汉大学修金融学双学位,她们说:“陈中江老师的课让我们对经济产生兴趣,他是我们的引路人。”
有着军人履历的他非常清楚,训练一个军人,靶是重要的。在第二个不等式──“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引导下,他决心要当学生的靶,总尝试着用矛盾激发学生提出质疑的欲望。有一节课他首先抛出了“矿产资源不可再生”的这一命题,接着又神情淡定地说道:“但其再生周期很长哦。”明显的前后不一,土规1302贾凯悦和她的伙伴惊讶的表情里更多的是疑惑,细声讨论着老师是不是说错了。听着细细的讨论声,他会暗自高兴,学生对学习知识的疑惑成功打在他设的靶上。
闲暇时陈中江和同学们喝茶、聊天
讲长期成本曲线包络线时,陈中江常举一个美国大学教授给自己的研究生出题却出错了的例子,告诉大家别迷信所谓的“权威”!致使课堂气氛火爆。“对这个问题你们有什么看法?没关系,大胆说!”他常常在课上说起这句话。听了四年的大学课程,土规1101郭羽希把陈中江和其他老师进行比较:“感觉有些老师在学生课后问问题的时候,会无意表露这个学生不好好听课之类的话,但是陈老师不一样,问他问题的时候没有压力。”
陈中江不经意间提示着学生第三个不等式——创新关键不在知识而在想象力,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追求经济效益最优”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个目标,而在环境与资源经济学上这种追求有时却是违反代际公平的。土地资源管理的学生同学期开始上这两门课程,为什么不能借此造设悖论引起学生想象?他暗自思索着,在环境与自然经济学课上引导学生直面悖论,“当经济效益最优时,社会伦理上却是最糟糕的,不是吗?”强烈的差异,让台下学生反响各异。听着讨论声瞬间增大,他要求学生解决这两者矛盾。两门课程的冲突有点让学生不知所措了,他就启发学生联想到微观经济学上的贴现率,从中突破内生外生变量边界……
抒不尽的一如既往
陈中江今年53岁,转眼间他就在我校教了17年的书。早已在教学上尝试创新的他,一如既往努力实践着。他与同事也共同研究一些项目,但他更倾注一项被他称为“自留”的项目。尽管那项基础研究属于“冷板凳”。“这没什么不好理解的,审视过生死的军人很容易看淡名利。”
陈中江目前教授的学生中,很少有知道他是转业军人。土规1302贾凯悦评价他:“上个学期他给我们上课,每回都是穿着衬衫。感觉他很温文儒雅,文学气质很浓!”而实际上,长达九年的军校生活让他对身边的事习惯性抱着严谨的态度。他没刻意用衬衫塑造自己温文儒雅的形象,只是觉得穿衬衫比较正式,教育工作者就是需要给学生一种正式感。
陈中江也会邀学生到家中做客
有一次,课间十分钟跟学生“拉家常”,陈中江随口问到:“同学们喜欢吃什么早点?”“桃园大包!”他心里将其记下来。备课时,脑子突然有课灵感,觉得可以用“大包”来解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便到桃园看了看大包的价格。随后在课堂上便给学生讲到:“当你很饿的时候,想去吃桃园包子。你吃第一个,还是很饿,吃第二个、第三个,吃完第四个,你便会觉得你吃太饱,有点腻了。”
“陈老师备课上课很用心,所以我要付出等同的心力去上课。”学通识课的商英1403的汪现表示他更渴望听听陈老师的专业课。
某日CCTV科教频道和凤凰卫视频道同时播放有关于环境和经济节目的预告,陈中江便开启两台轻盈小巧的视频录像机,一台在客厅机顶盒前,另一台在书房机顶盒前。惦着还有课,他便设置好录像时间,出门上课。他有一个视频库,专门存放有关环境与资源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土地管理学等视频。上课时播放的视频大部分是录像积累下来的,也有上网查找的。“我的视频库会不断更新,看到有合适的视频就会加上去或者替换旧的。”从1998年到目前为止,他积累的相关视频不少于1000个。为了录制视频,他已经用坏了一个旧式大录像机、两个新式mini录像机。
土规1202熊尚洵记得陈中江大部分视频是在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课上播放的,而针对微观经济学的教学,陈中江是注重用逻辑去推导。“经济学大都内容枯燥,难以给学生讲明白,但陈老师讲曲线讲得很好。”土规1101郭羽希细细回忆起两年前的课堂。
“陈老师讲曲线时,不是只画一个总的图。微观经济学里面会涉及很多一个因素的改变,导致一组曲线的移动,他都会把这些图画下来。一个图一个图地讲解,每个点的含义、线的斜率变化都会讲到位。图形里体现的和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含义都一一讲清。”土规1302肖邦勇说。
“江哥”“中江欧巴”,陈中江的学生私底下会这样称呼他。“和蔼可亲、沉稳踏实、儒雅”,聊起陈中江,他的学生娓娓道来。
土规1301班长王奕天则想起那一天,全班都要填写“你最喜欢的老师”。她把白色纸张收起来,发现大多纸张都被写上同一个名字:“陈中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