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88体育-明升M88体育

M88体育-明升M88体育

M88体育-明升M88体育

深度报道
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论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与革命性

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区别于人类其他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批判性和革命性。因为辩证法的本性是批判的、革命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本性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功能是“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本身就是批判的、革命的历史。这一显著特征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批判和变革现实,必须对当代社会现实做出真假、对错、善恶、美丑的独立判断和深刻分析,必须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从书本里解放出来,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使之成为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物质武器,必须对形形色色的教条主义和“左”右倾机会主义思潮作坚决的斗争。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社会现实;人民群众

作者简介:郝贵生(1948-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中国共产党从一成立,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新中国宪法上也写明国家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尽管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许多新的变化,但党和国家总的指导思想始终没有改变。四项基本原则中有一条就是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时,首先就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决定继续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同时,党中央还特别强调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认识和解决问题。但许多人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和一些马克思主义专业理论工作者中有些人自觉不自觉地偏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倾向越来越严重,更不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区别于人类其他文化的最重要之点即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革命性。

一、马克思主义批判性和革命性的依据

1.辩证法的本性是批判的、革命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谈到他在《资本论》所运用的辩证方法时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就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的本性也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就是在对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着对事物否定的理解,从事物的运动中、暂时性中去理解。

2.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功能主要是“改变世界”

马克思在他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最后一条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由此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历史上所有哲学家的哲学功能观的根本区别。因为历史上的所有哲学家们不懂得实践的物质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因此也不懂得哲学归根结底是为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物质实践活动服务的,他们只是停留在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马克思批判继承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实践观,揭示了实践的科学内涵,并以此建立和阐发系统的唯物史观理论。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也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是建立在科学的实践观的基础上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功能也是“改变世界”。“改变世界”就意味着对世界的批判性、革命性。

3.无产阶级一登上历史舞台,就是批判的、革命的阶级

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历史时代的产物,它没有任何私有财产,它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它与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相联系,它所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所占有。这种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必然导致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反抗斗争。无产阶级的阶级本性就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产物。因此这种学说一开始就始终是面向无产阶级的,是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的。马克思早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就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②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无产阶级属性就决定了其批判性和革命性。

4.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本身就是批判的、革命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是以批判者、革命者的姿态开始了其理论活动及其发展史。无论在它诞生的那时开始批判封建文化、制度,批判资本主义文化、制度,批判形形色色空想的社会主义思潮,还是发展进程中对各种唯心主义思潮和各种“左”右倾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的批判,批判、否定、革命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发展史中。没有批判、没有否定、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不可能有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不可能有社会主义事业一系列的伟大成就。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与革命性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历史上曾起过巨大作用的封建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是根本对立的,但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文化对封建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的全盘否定和批判一切。封建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首先是阶级的产物,它是为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服务的。当这个阶级处在上升时期,这种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进步作用,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深入,其消极反动作用就越来越突出。同时这种文化也是人类的产物,是那个时代人类取得的积极的优秀的成果。人类任何优秀的成果都是在前人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取得的。封建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也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形成发展提供了思想材料。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批判地继承前人文化包括封建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的产物。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中,确实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革命性片面理解或歪曲为否定一切、批判一切、抛弃一切的错误倾向。十月革命后,苏联共产党内某些人打着马克思主义批判性革命性的口号,否定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包括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取得的自然科学成就和科技成果。这种“左”的做法曾经遭到列宁的痛斥。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前特别是“文革”期间,利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革命性这一显著特性否定一切、打倒一切、抛弃一切的现象也严重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有这种现象,对西方文化的批判也有极端化的否定一切的错误倾向。如那个年代,把西方哲学、西方经济学课程称作“资产阶级哲学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批判”。其内容就是阐述其如何如何错误,如何如何与马克思主义对立。基本上或很少讲其合理内容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学说产生的积极作用。这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批判性和革命性的错误理解和极端化做法。这不仅起不到对封建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的真正批判,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导致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科学性的质疑,并助长封建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腐朽内容的泛滥。其对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危害性也是非常严重的。但是,借口这种错误倾向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革命性的本质特征也是错误的。历史的发展往往是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纠正批判一切、否定一切的错误倾向的同时,却自觉不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革命性这一本质特征抛弃了,否定了。在强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重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今天,必须重申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和革命性的本质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批判性和革命性的重要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革命性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应用必须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革命性的品格实际上也是揭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的品格。它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应用必须紧密联系当代实践,特别是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我们当前正处在人类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一方面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给人类的物质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全球化促使国家、民族、地区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交往越来越频繁。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人类物质生活欲望的过度膨胀导致人类面临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国家、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没有减弱。资本主义大国的帝国主义本性没有改变,他们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和武力颠覆政策没有改变,对世界各国人民的经济剥削和政治欺凌政策没有改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住房、医疗、教育新的三座大山的形成,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尤其是贫富差距的拉大和社会公平、正义的破坏,人民群众做社会主人的权利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官场腐败和教育腐败也达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程度。同时,封建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咄咄逼人,疯狂向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动猖狂的进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事业在社会主义中国遇到了最强有力的挑战。面临着这样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不要介入生活、干预社会?要不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给予科学的回答?要不要给予封建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的猖狂进攻给予强有力的回击?回答显然是肯定的。中央领导近几年也一再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强调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认识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这些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的学者们在自己学习、研究和指导他人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中,必须紧密联系中国当代大量的现实问题,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观点、阶级观点、群众观点、矛盾观点、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观点、两个决裂和消灭私有制等基本观点给予科学的说明解释。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关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讲,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在实践中发展,认识为实践服务,认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这是每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再熟悉不过的观点了。但是从笔者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及个人的亲身体会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中,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太严重了。许多科研成果、论文空对空,从概念到概念,停留于抽象的逻辑思辨,书本理论知识引用了一大堆,但一遇到社会现实问题,文章就卡壳了。或者回避社会现实问题不谈,或者轻描淡写,不疼不痒地简要提一下。个别成果中虽然也联系现实,但不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而是不自觉地用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解释之。许多文章书本知识逻辑演绎的内容多,对社会问题、现象归纳、概括、分析、综合的内容少。特别是尖锐的社会矛盾以及与权力者的观点、认识、结论不一致或者冲突时,不敢涉及,不愿涉及,特别不愿意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如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唯物主义观点、矛盾观点、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等基本观点分析认识之,只捡领导者喜欢听的写。一些刊物在论文能否发表的标准问题上,往往把那些对社会现实问题有独立判断、见解鲜明、解剖深刻的论文枪毙掉,或者是把某些深刻分析的见解、推理淡化或删掉后方能发表。个别刊物喜欢发表质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文章,对于反驳的论文一律不发。同时许多论文晦涩难懂,许多哲学论文我们搞哲学专业的人都看不懂。由此笔者想到马克思早在1842年所写的《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中谈到当时德国的有些哲学家的理论研究状况和方法。马克思说:“哲学,尤其是德国的哲学,喜欢幽静孤寂、闭关自守并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观;所有这些,一开始就使哲学同那种与它格格不入的报纸的一般性质——经常的战斗准备、对于急需报道的耸人听闻的当前问题的热情关心对立起来。从哲学的整个发展来看,它不是通俗易懂的,它那玄妙的自我深化在门外汉看来正像脱离现实的活动一样稀奇古怪;它被当做一个魔术师,若有其事地念着咒语,因为谁也不懂得他在念些什么。”③看看我们今天的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状况,同马克思这里所批判的德国当时的哲学状况是否相似呢?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阐述了他对哲学的独特的理解,认为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必须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哲学必须浸进沙龙、神甫的家、报纸的编辑部和国王的接待室,浸进同时代人的灵魂,也就是浸进使他们激动的爱与憎的感情里。我们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研究是否做到了呢?

对于号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些领导者来说,也同样是理论脱离实际。就拿最近这些年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思想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强调代表先进文化,代表中国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强调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强调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发展等。上面这些话经常挂在一些领导的嘴边,但却看不到或极少看到这些领导者运用上述思想具体分析认识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究竟存在哪些落后文化?哪些背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背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与时俱进的现象和根源究竟是什么?哪些背离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发展的现象和根源,以及究竟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一些领导者的讲话大多千篇一律,空话连篇,有独立个性见解、深刻分析的讲话凤毛麟角。以教育界为例,一些大学领导天天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但大学背离“以人为本”,背离科学发展的疯狂追求规模、数量、项目、研究生点的“大跃进”式的发展状况却愈演愈烈。我们理论界不会运用科学发展观揭露批判这种状况,教育部门的许多领导者也不会运用科学发展观揭露批判现实。这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吗?

2.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革命性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应用必须具体分析解剖现实生活中的大量矛盾现象,做出真善美、假恶丑的独到、深刻的判断和分析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就是唯物辩证法。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学说。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详细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基本观点,它强调矛盾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坚持矛盾普遍性原理就是要自觉学会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分析、认识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矛盾现象,特别是社会生活中的普遍性的社会重大矛盾。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不同质的矛盾,分别不同过程、不同阶段的矛盾,分析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从对这些矛盾具体分析中找出解决矛盾问题的特殊的方法。毛泽东的这种矛盾分析法高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基本的分析方法,是对列宁的辩证法十六要素内容的丰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一系列著作都贯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这种基本方法。毛泽东也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典型和楷模。他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都是他运用这种方法的代表作。也正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对唯物辩证法的娴熟运用,所以在他们的著作中非常鲜明地看到他们对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大量人们模糊、混乱的问题做出真假、对错、善恶、美丑、肯定否定的分析和判断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革命性不是批判否定一切,而是要求在对事物作实事求是的辩证分析的基础上,批判否定错误、丑恶、荒谬的东西,促进事物的转化。

因此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革命性的品格,就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应用过程中自觉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特别是矛盾分析的基本方法,在对今天社会生活中的大量社会矛盾现象材料占有基础上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来。但是自觉运用矛盾分析法的论文和研究成果少之又少,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不敢或不愿对社会矛盾做深入细致的解剖分析,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肯定或否定上,不敢或不愿意对人们模糊、不清楚的现象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深刻分析,做出对错、真假、善恶、美丑的判断来。例如,改革开放是从批判“两个凡是”,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的,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既然对毛泽东和毛泽东的话不能搞“两个凡是”,要实践加以检验。同理,对改革开放以来的领导人及党的重大决议是否就可以搞新的“凡是”呢?是否就句句是真理呢?是否就不需要实践加以检验了?实际生活中我们看到,30多年来,新的“两个凡是”到处都有,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并没有完全或真正确立起来,形形色色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更加猖獗。但从我们看到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成果中,却极少见到对这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揭露、分析与批判。再如,中国农村改革的方向究竟是什么?1978年树立的所谓小岗村土地承包方式证明了它虽然能够暂时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但不能解决农民的真正富裕问题。而始终坚持农村集体化道路的江苏省华西村和河南省南街村不仅解决温饱,而且真正使农民富裕起来了,同时做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双丰收。2010年6月30日,新华社播发了一篇追记河北省晋州市吕家庄村原党支部书记高能权的新闻稿,讲述这位从20世纪50年代就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直至2009年1月去世的92高龄去世的老党员50多年来最大的特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带领群众走集体化道路。1980年全国大搞分田到户时,仍坚持原有集体经济,使全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能否回避这一农村发展的根本方向和道路问题呢?笔者却很少看到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分析认识这种社会现象的文章。只是从《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7期上看到一篇河南大学关于河南省刘庄、南街村、竹林镇坚持走集体经济道路共同致富的研究报告。可惜这样的研究成果太少了。

3.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革命性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应用必须转变为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其他文化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马克思主义不是以救世主的面目出现在人民群众面前,而是把这种理论交给群众,使之转变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革命性不是单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和领导者的批判性和革命性,而是转变为人民群众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因此,努力促进和完成这种转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学习、研究、应用中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和任务。

第一,确立“为人民服务”的无产阶级世界观,把自己的立足点彻底转移到人民群众方面来。为什么要学习、研究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每一个理论工作者自觉不自觉地必须回答的问题。必须正视的客观事实是,我们队伍中的一些人受社会思潮中功利化、浮躁化的严重影响,把马克思主义教学和研究单纯当作谋生的饭碗,当作获取个人名利地位的工具。为此,他们迎合权力,迎合时髦,甚至不惜弄虚作假争研究生点、争项目、争奖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面向无产阶级和劳动者的,就是面向人民群众的。毛泽东提出的“为人民服务”思想也同样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基本要求。而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无产阶级事业的根本需要。对于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来说,努力解决为什么人的根本问题,是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的基本条件,否则不可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革命性,不可能去揭露批判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错误思潮、错误行为和腐败丑恶现象。

第二,把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多种途径、方式最大限度地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毛泽东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针对哲学研究严重脱离群众的状况说,让哲学从哲学家的书本和课堂上解放出来,使之成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当时全国各地曾经开展过大规模的群众学哲学运动。尽管其中有许多简单化、庸俗化的不良倾向,但方向和道路是正确的,也确实涌现出许多工农兵学哲学用哲学的标兵和楷模。在当今整个社会思想极其混乱的新的历史时期,更需要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中国社会存在的一切问题,特别是反腐败问题的解决归根到底需要有一支正义的力量。正义的力量源泉永远蕴藏于群众之中。但人民群众的自发行为不能最终战胜邪恶和腐败现象,它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就是人民群众战胜腐败现象的精神武器。那么如何让更多的人民群众自觉学习掌握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需要下大工夫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多年的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严重背离了马克思和毛泽东的论述,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研究重新变成书斋哲学和书斋马克思主义。

第三,自觉向工人、农民学习,向小人物和普通群众学习,把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经验体会提炼总结出来,使更多的人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人物在他们成长和从事无产阶级革命活动的实践中,特别注意向人民群众和普通的工人农民学习。毛泽东在这方面有许多精彩的论述。今天也同样需要各级领导者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自觉向群众学习,向普通的工人农民学习,在他们身上有我们民族最优秀的品格和精神。笔者从互联网上发现,许多普通群众和非专业理论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剖当代社会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比许多领导者和专业理论工作者高许多。实践证明毛泽东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仍然是不可动摇的真理。

第四,改革大中M88体育马克思主义专业课和公共政治课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并学会运用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中学和大学包括研究生中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课程是完全必要的,但目前的这种教育观念完全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并不是为了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而学,而是为了拿分数,拿文凭。而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只是为传授知识而已,把极其丰富的有血有肉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变为干巴巴的孤零零的教条、概念,同时去迎合、迁就学生不正确的学习理念和要求。这种教学效果既达不到让学生记住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的目的,更达不到让学生自觉运用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整个教育的观念要转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教育的观念更应该转变。没有按照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就不可能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课和公共政治课的教学改革,也不可能使马克思主义转变为当代青年学生改变自己和批判社会的物质力量。

第五,马克思主义学科研究与其他学科研究努力结成联盟。马克思生前曾经说过,自然科学要和社会科学结成联盟。同时,社会科学之间要结成联盟。中国目前的学科研究特别是社会科学学科之间基本上处于孤立、封闭、老死不相往来的状况,各个学科内部有一套相对独立的范畴体系,不借鉴不吸收其他学科的积极的优秀成果。马克思主义学科研究也有这种状况,不能够从其他学科的成果中提炼概括丰富马克思主义学说新的内容。而其他学科也不同程度上抵制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影响。其实,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也应该是各个学科建设发展的指导思想。中国哲学研究、西方哲学研究、经济学研究、政治学研究、历史学研究、教育学研究、心理学研究、文学研究、社会学研究都离不开唯物史观的指导。但目前整个社会特别是学术界拒斥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现象非常严重。历史唯心论思想严重地充斥于各个学科领域。这就给马克思主义学科研究人员提出了极其严肃的课题,如何与其他社会科学结成联盟?如何使其他学科人员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革命性。

4.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革命性要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应用中必须批判来自“左”右两方面的错误思潮的干扰和破坏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和革命性不仅是指对外部世界和外部思潮的批判和否定,也包括对自身的批判和否定。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也是发展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不断地否定自己。马克思、恩格斯在自己的理论生涯中,就曾经否定过自己早期的某些不合时宜的或错误的认识。正如《共产党宣言》的序言所指出的,宣言中某些个别结论和具体策略需要修改和抛弃。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也在否定来自共产国际的某些错误指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中国的具体国情,也突破了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某些结论,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革命性不仅表现在上述方面,最重要的还表现在对来自内外部思潮的根本否定和修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精髓的各种机会主义思潮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对拉萨尔和杜林等人的批判,列宁对第二国际伯恩施坦、考茨基和马赫主义等的批判,都极大地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我们今天坚持马克思主义也面临着单纯从书本出发的教条主义思维方法和根本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极右的错误思潮的干扰。当前国内否定、歪曲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各种各样的错误思潮极其严重。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基本原理都遭到不同程度上的否定和歪曲。如物质统一性原理、哲学基本问题原理、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统一的原理、阶级斗争原理、群众史观原理、实践观原理、劳动价值论原理、剩余价值论原理、消灭私有制原理、两个最彻底的决裂原理等或者被根本否定,或者被根本歪曲。有些人是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反马克思主义,有些人公开把早已被马克思主义彻底批判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抽象人性论、人本性自私论拿出来反对马克思主义。当前思想战线上自由化思潮在哲学上鼓吹超阶级、超历史、超时代的所谓“普世价值”,取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为人民服务”思想。在经济领域,鼓吹新自由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否定马克思主义关于消灭私有制的科学结论。在政治领域,鼓吹民主社会主义,用脱离所有制的超阶级民主理念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用脱离公有制为基础的民主社会主义观取代马克思主义的公有制为经济基础的科学社会主义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决定中谈到四个划清即:“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强调要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也就是正视和承认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严重存在及对马克思主义的猖狂进攻。中央还特别要求全体党员“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我们作为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专业理论工作者究竟应该如何尽到忧党,兴党之责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面临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的进攻和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的泛滥,应该勇敢地站出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揭露、批判之,去回击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而不应该袖手旁观、漠然置之,更不应该加入到这股诋毁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中。

在实际生活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中不得不正视的是,某些人把主要甚至是全部精力放在追求项目、追求奖励、追求研究生点,而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如何真正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素养和水平,如何对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进行回击和批判。或者把原则性的大是大非的争论当作纯粹的学术问题。还有些人满足于自己的教授、博导、行政或学术权力的既得利益和地位,不敢或不愿触动理论界争论的焦点和原则性问题,只追求权力者喜欢或四平八稳不冒任何风险的论文。个别人甚至加入到这股反马克思主义的潮流中去。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确实存在某些观点的学术之争,但绝不是任何争论都是学术之争,有些争论就是坚持还是反对马克思主义之争。鲁迅青年时之所以弃医从文,是看到了中国人的麻木不仁状况。今天中国社会中面临着各种腐败丑恶现象和错误思潮的泛滥,麻木不仁的人仍然相当多,包括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中。这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还有一点马克思主义的味道吗?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革命性的功能。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同当代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必须干预生活,触及生活,分析生活,临到触犯当权者也决不退缩。马克思主义必须批判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及封建文化的各种直接或变相的错误思潮。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多种途径、方式、方法普及到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人民群众中,使之成为强大的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必须对来自内部的“左”右两方面的错误思潮给予严厉的批判。这是永葆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本色、推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成功的最重要的途径和条件之一。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1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20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1872年第二版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2]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社北京2009年9月27日电。

[4]田心铭:《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期。

[5]许兴亚、贾轶、牛志勇:《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榜样——河南省竹林镇、刘庄村、南街村集体经济考察报告》,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