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正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本领的修为深不深,运用的能力强不强,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因为只有理论上的坚信,才会有政治上的坚定和信仰上的坚守;理论上的“信仰度”,决定着对党的“忠诚度”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执着度”。那么,如何练就一身过硬的“看家本领”呢?显然,“看家本领”不会自发产生,只能靠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学习。
阅读经典,正本清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哲学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学习哲学史,阅读那些经人类漫长历史考证过、千百万人实践验证过的被公认为经典的原著。要想深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就必须研读原原本本、原汁原味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哲学原著。原著与原理是根与梢、本与末、源与流的关系。只有阅读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与经典作家跨越时空对话交流,才能对其原理领会得更深透、更全面、更系统,才能弄清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龙去脉和演进逻辑,从而融会贯通,活学活用。现在,有些党员干部轻视、误解、曲解、怀疑甚至拒斥马克思主义哲学,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不读经典原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理解仅仅停留于道听途说、人云亦云的水平。
正因为有些领导干部忽视经典,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知半解,所以说话干事就缺了底气、少了魅力,这是“本领恐慌”的典型表现。本领恐慌是一切恐慌中最可怕的恐慌。当有人断章取义、移花接木,说唯物史观是“经济决定论”,丑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他们就只能沉默寡言或随声附和;当有人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鼓吹“过时论”、“无用论”时,他们就极易丧失理论的清醒和坚定性。这些问题如何解决?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经典,读好经典,读懂经典。读经典原著的目的,就是通过“回到马克思”原初理论语境里,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面貌,剔除那些附加在它身上的一切似是而非的内容,从而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阅读经典著作,本身就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增加思想深度和训练思维方式的过程,就是培养高瞻远瞩的战略洞察力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的过程,会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他们崇高风范和人格力量的熏陶,从而实现自己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的升华。”
返本开新,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僵化不变、万古恒定的教条,而是开放的理论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它的生命力不仅表现在其科学特质上,更是体现在其实践本性和开放品格上。恩格斯说:“随着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的不断出现,唯物主义也必然改变自己的形式。”马克思主义哲学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实现自我批判、价值重估和理论重建。一部波澜壮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哲学与东西方不同文化、不同传统、不同实践相结合,不断实现自身具体化、民族化和时代化,其理论形态不断自我超越、重建更新的发展史。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倡导“回到马克思”,只是要求“回到”在历史演进中、特别是在后来不同解释向度中被“遮蔽”了的马克思哲学的真精神上,并以此作为我们继续前进的出发点,然后结合当今的时代状况、借鉴当今西方哲学的最新成果、吸收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去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我们是当代历史的同时代人,也是当代哲学的同时代人。我们不能也不可能“回到”马克思哲学的一切既成结论上,而拒斥世界历史场景发生的深刻变化,以低于历史水平的抽象原则去剪裁现实。“返本”的内在要求和最终目的是“开新”,因而我们在坚持“老祖宗”的同时,也要发展“老祖宗”,敢于“讲新话”,勇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生命力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重要原因就在于,谋划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本清源与返本开新这篇大文章,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联系实际,学用相长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理论如果被束之高阁,脱离实际、远离生活,即使再伟大,也发挥不出任何作用,这就好像巨人安泰离开了大地母亲,一点能耐也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样是如此,如果它不与实际相结合,再科学也毫无意义。理论学习贵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用学到的理论联系生活,指导实践,既可以检验理论的真伪,也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毛泽东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终理论旨趣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今天,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应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还在于将这一“望远镜”和“显微镜”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从而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实际的过程,实质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理论向实践转化,即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方法、观点分析并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问题。如果马克思主义哲学不直面现实,不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发挥直接的指导作用,不充当老百姓安身立命之本,就难以为人民大众所信服,从而避免不了被“边缘化”的命运。另一方面是经验向理论的飞跃,即把中国本土原创的实践经验(如中国道路)上升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加以提炼和概括,丰富和充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宝库。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善于不断从东西方的“地域模式”、“民族经验”、“国家特色”中吸取理论营养,才能永远保持常青的魅力。
总之,学好哲学,终身受用。李瑞环说过,“不懂哲学的领导者就不可能是一个清醒的领导。”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人生的必修课,学好它,用活它,从而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来源:理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