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88体育-明升M88体育

M88体育-明升M88体育

M88体育-明升M88体育

深度报道
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光明日报:核心价值观 关键在“核心”

一、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扣住全部社会关系的主线

提炼核心价值观的工程,在认识不尽一致、观点不尽相同的情况下,为了最大限度地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党的十八大报告采取了一种务实而开放的选择,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个层次24个字的归纳,覆盖了全国各方面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的意见,反映了现阶段全国人民的最大公约数。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目标上的规定,是立足国家层面提出的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导向上的规定,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准则上的规定,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

这一重要归纳,是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的新的理论创新。其新意,不仅概括出覆盖各方面意见最大公约数的24字理念,更把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扣住了全部社会关系主线的三个层次——国家、社会(或集体)、个人(或公民),使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越发清晰起来了。

无论哪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其核心都要扣住全部社会关系的主线,都是对国家、社会、个人三者关系的规范。

传统社会对国家、社会、个人三者关系的规范,在东方,典型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西方则是“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于是,“世界宗教会议”(1993年,120个宗教团体、6000人参加)通过的宣言据此强调,任何宗教都要奉行的“不可取消的原则”,是“珍惜生命,正直公平,言行诚实,相敬互爱”。

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同样是对国家、社会、个人三者关系的规范。不妨看看奥巴马在连任总统的就职演说中怎么概括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我们面临的挑战也许是新的,我们应对挑战的措施也许也是新的,但那些长期以来指导我们成功的价值观——勤奋、诚实、勇气、公平竞争、包容以及对世界保持好奇心,还有对国家的忠诚和爱国主义——却是历久弥新,这些价值观是可靠的。它们是创造美国历史的无声力量。我们现在需要的就是回归这些古老的价值观。”

新加坡的核心价值观是: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仍然是对国家、社会、个人三者关系的规范。

社会主义社会也需要对国家、社会、个人三者关系的规范。毛泽东就一再强调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

十八大报告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体现了同样的思想方法。

扣住全部社会关系主线的三个层次——国家、社会(或集体)、个人(或公民),就抓住了关键,既能简约地形成诸多价值观的“核心价值”;又能展开衍生出4字、8字、16字、24字、32字……诸多价值观。

贯彻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的基本的价值冲突,无非就是“公”与“私”的矛盾,提炼核心价值观不能不涉及这个问题。

二、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扣住全社会的利益关切

一个以利益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价值体系和作为其反映的价值观念体系,必须扣住全社会的利益关切,简而言之就是要处理好公与私的矛盾。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社会上出现的道德沦丧、信任缺失的现象,如果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不能对症下药,那么它就没有说服力,缺乏生命力。

市场经济中的每一个“经济人”追求利润都可能导致金钱至上,把精神、信仰物化,把诚信、道德抛弃。我们在大力推进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就必须面对在资本营利和个人谋利这两个“起点”被启动、激活后,人们如何提高自我约束力和道德水平的实际问题。诚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斯所言,一个有效率的市场制度,除了需要一个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还需要在诚实、正直、合作、公平、正义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这个市场。我们必须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市场伦理”,把“资本”的冲动与“诚信”的建构成功结合,形成勤勉做事、平实做人,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不在这个方面对症下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基础上,如何扣住全社会的利益关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邓小平1988年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纲领性讲话中,有明确的结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具体到公与私的矛盾:大公无私是圣人,公而忘私是贤人,先公后私是善人,公私兼顾是常人;私字当头是小人,假公济私是痞人,以公肥私是坏人,徇私枉法是罪人。我们要提升常人,提倡善人,学习贤人,向往圣人;也要教育小人,揭露痞人,改造坏人,惩治罪人。鉴于日常的、多数的是常人,要做的“常事”,就是修身律己,平实做人;要说的“常事”——让大家奉行的价值观,就只能“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把崇高的信仰和每个人对现实利益的追求,把集体主义和个人追求对接起来,把先进性和包容性统一起来。

因此,扣住全社会利益关切的价值观的核心,应该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恰如“十二五”规划建议所提出,“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口号,过去提过、又放下,批了、再提倡。这种辗转反复,有如时代镜鉴,值得琢磨。

主张“为人民服务”,当然要强调“我为人人”,但并不因此就否定“人人为我”。一般即寓于个别之中,“人民”要体现在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之中。如果要求一部分人只提供服务而不享受服务,“为人民服务”岂不失去了一部分服务对象?如果要求个人无条件为集体牺牲一切,甚至放弃合理正当的利益追求,这种无视个体权益的“集体主义”何来感召力,又何来“可持续发展”?“我为人人”,在物质条件匮乏的历史阶段有其合理性,但随着时代发展,“人人为我”的合理诉求也应逐步满足。总是忽视个人正当利益追求,必然影响个人活力和创造力的发挥,最终影响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这方面,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

蛋糕要做大,也要分好。列宁说过:“我们要努力把‘大家为一人,一人为大家’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准则渗透到群众的意识中去,变成他们的习惯,变成他们的生活常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从根本上并不矛盾冲突,反而可以实现双赢。正如马克思所说,要“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也要求“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经济人”都追求利润最大化,由此演出了一部部激烈竞争的活剧,优胜劣汰,效率大增。但如果一切向钱看,就会把精神、信仰一概物化,就会把诚信、道德统统抛弃。手持利益这把“双刃剑”,身处社会这个共同体中,恐怕还需要坚守底线,明晰边界,有所为,有所不为。

经过了个人利益的觉醒、市场经济的洗礼,如何把经济冲动与道德追求、把物质财富与精神高度成功结合起来,检验着社会的文明程度。社会关爱人人,人人感恩社会。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充分感受社会的温暖与和谐,反过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守望相助,蔚然成风。如此良性循环,不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吗?此中,生长着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激扬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感召力与生命力。

三、突出核心,就要有普遍与特殊、清晰与模糊的统一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最根本、必不可少、最集中反映社会取向的价值观,是诸多价值观中的最大公约数,是诸多价值观的“核”,社会有机体的“心”,因而是诸多价值观中本质的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层面,既是国家整体、民族整体的追求,也是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追求,理论上应该可以成为每一个体、每个公民的追求。而一旦深入、内化到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特殊群体,就会像绚丽的阳光折射出五彩光芒,展现出不同的基本价值观。

范围小一点,核心价值观的特殊性要求就相对多一点,范围大了,核心价值观的普遍性要求就相对多起来。我们有三个范围的大团结,即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基础,实现大陆范围人民的团结;以拥护祖国和平统一为基础,实现大陆同胞与港澳台同胞的团结;以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基础,实现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的团结。团结的范围越大,存异的东西就越多。全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当然是要“求同”,但覆盖面越大就越要有包容性,有必要的“存异”。要处理好特殊性与普遍性结合、求同与存异结合的问题,才能成为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要素的“核心价值”。

中华民族历来是信仰充实的民族,是最讲信义的民族,是重“君子”轻“小人”的民族。但我们在经济社会转型中,确实感觉到了道德危机和价值观的嬗变、剧变。在大家都奔钱而去的过程中,出现了道德的迷失和信仰的错位。讲“核心价值观”,就不能不去关注重建信仰、充实精神支柱的问题。

共产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信仰。科学信仰,需要科学理念来论证、来支撑。怎样把科学信仰变成精神信仰?信仰的支撑,仅靠科学的论证、理论的彻底是不够的,还要靠敬畏。人,总是要有一点敬畏之心的。讲“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那是讲不信鬼不信神需要的思想状态。但不能放大为人什么都无所畏惧。共产党人不敬畏神灵,但要敬畏历史,敬畏人民。“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有了敬畏,才有自律。马克思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只有道德主体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完成他律向自律的转化,才能成为有效的道德规范。有了自律的基础,相互的他律——道德规范、社会公德、法律法规,才有实施的可能。

于是,我们提炼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就要注意这个链条:“信仰——敬畏——自律(道德的自我规范)——他律(公德、法规)”,给“信仰”、给“敬畏”留下空间。不是论证清楚了才有敬畏之心,而是无条件、没商量地常怀敬畏之心。这样的“核心价值观”,才能高悬于上,普照四方,“譬如北辰,众星共之”。

四、抓住关键、突出核心,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综上所述,抓住关键、突出核心,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一种选项,可表述为:以国为重,以人为本,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这种表述,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中国特色,扣住了全部社会关系——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关系的主线,扣住了全社会的利益关切,体现了作为“核心概念”“母概念”的普遍与特殊、清晰与模糊的统一。

以国为重。在国家、社会、个人三者关系中,不是西方的那种个人至上,而是以国为重,这是中国传统与西方传统、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价值区别。

凝聚我们这个历久弥新的伟大国度的精神资源之一,正是那永不衰竭的家国情怀。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家”在“国”中同气相求,“国”在“家”中生生不息。未有我之先,家国已在焉;没有我之后,家国仍永存。多少沧桑付流水,常念家国在心怀。如此,每个中国人短暂而有限的生命,便融入永恒与深沉的无限之中,汇集成永续发展永葆青春的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社稷为重,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个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由国家而天下,把个人的追求与整体的核心价值统一起来。中华文化的基因里,总是保持着“君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君子立于天地之间,就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文化的基因里,总是渗透着“讲信修睦”的理念,“礼之用,和为贵,天下之道斯为美”。这种“天下情怀”至高无上、自上而下;“和谐理念”无处不在、自下而上。两者简明扼要,会通无碍。自上而下,站得高,高屋建瓴;自下而上,落得实,家喻户晓。中国人有此优秀遗传基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可作如是观,以如是行。

具体到今天,以国为重,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以人为本。在国家、社会、个人三者关系中,不是个人至上,而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就提出过的口号。但西方近代人本主义过多强调作为个体的自由与权利,尊重人的本能欲望,催生了迅猛发展的经济,也造就了膨胀的个人,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搞得很紧张。人类文明的交汇已走到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人类危机呼唤人本主义在否定之否定意义上的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以人为本”,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话语体系中的“新人文主义”,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着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继承着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过度膨胀的人还原为一个“和谐”的人,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的新的“和谐世界”。

而“以人为本”之“人”,既是“人人”,又是“个人”。人在国中,我在人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叶小文 本文作者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第一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