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先生三年时间倾心撰写的《梦话录》,针对当下中国社会转型的大问题、大是非,提出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价值建设、生活建设等四大主张,显现了一个人文思想家的深刻洞识与全局性关怀。
为何是梦话?钱老主张,年轻人就该做梦,就该理想主义,因此他戏称自己为一个“老理想主义者”。先生总结道:“我最感欣慰的是,自己的人生三部曲都发展得比较完整、充分:学生时期梦做得最彻底,工作以后现实和梦的矛盾特别尖锐,晚年的梦依然做得彻底,实现起来却更为从容。这应该是我最基本的人生和治学经验。”对于当今青年而言,这本书可谓提供了一个最切实的指引。
书摘
大学最基本的任务
是培养“和谐的人”
文/钱理群
M88体育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M88体育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更不能成为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
——爱因斯坦
上大学到底要干什么?这里我要引述大家都十分敬仰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M88体育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M88体育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更不能成为“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
这句话说得很深刻,也很尖锐。大多数同学上大学的目的,大概都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专业人才,学有专长,因此获得一个较好的职业,既有利于自己的发展,也可以报效父母。应该说,这样的求学目标并不错,不仅满足父母,也符合国家对你们的要求。但这样的认识并不全面,这也是爱因斯坦所要强调的:大学并不只是一个知识的传授所、职业的培养所,它的最基本的任务和职能是培养“和谐的人”。这就是说,专业知识、技术固然不可缺少,但人的精神、品格更重要,因为知识技术是要人去驾驭的。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众多的知识,技术也很高明,但人不好,或缺德,没有良知,或没有独立性,甘当奴才,那充其量不过是爱因斯坦所说的“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这才是教育的最大失败,恐怕也是个人的最大失败,大概也不是你们的父母所期待的吧。
这是一个重要的提醒:上大学,不仅要求知识,学技术,还要培育自己的人文关怀。所谓“人文关怀”,就是要关心人之为人的精神问题,注重自我和他人的精神成长。具体地说,就是要思考、探索“人生目的,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世界应建立起怎样的合理健全的关系”这样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进而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信念,以至信仰,为一辈子的安身立命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要不断地开拓自己精神的自由空间,陶冶性情,铸炼性格,在发展个人爱好、兴趣中充实与发展个性,提高精神境界,开掘与发展想象力、审美力、思维力与创造力。这样,才能使自己最终成为爱因斯坦所说的“和谐的人”。
当下中国年轻一代最大、最根本的问题,是生活没有目标
对“80后”、“90后”的年轻人社会上有各种议论,我不赞成夸大你们的问题,我曾说过,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问题,要相信每一代人都能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并顺利地接班,上一代人没有必要过分担忧和干涉。但你们自己,却应该正视自己的问题。
于是,就有同学问我:你认为我们的问题是什么?我经常只说一点:据我的观察与了解,当下中国年轻一代最大、最根本的问题,是生活没有目标。你们在中学阶段,似乎是有明确的目标的,就是要考上大学;现在,你们如愿以偿地成了大学生,在最初的兴奋过去以后,就产生了失去目标的迷茫。当然,有人又会给自己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例如出国留学、考研究生等等,但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因为所谓“生活目标”,本质上是一个“信仰”的问题。在大学期间,确实需要为自己的信仰奠定基础,以确立一生发展的目标和动力,也即寻找安身立命之处。这才是大学最应该解决的问题,大学最基本的任务。
自由地读书,自由地思考
有同学可能要问:在大学阶段,应该如何去为确立自己的信仰做准备,奠定基础呢?
我通常的建议有二。首先,也是最主要的,就是要“自由地读书,自由地思考”,这是大学得天独厚之处,也是大学生应该紧紧抓住不放的,所要做的两件大事。信仰,不是冥思苦想出来的,而应该建立在人类文明的精神资源的广泛吸取基础之上。大学阶段的自由读书,应该有两方面,一面是古今中外的基本经典的精读,那里集中了我们民族与人类文明的精华,要尽可能读熟读透,数量则不必太多;另一面则是尽可能广博地泛读,如鲁迅所说,要特别读专业外的书,好读书而不求甚解,读多了自然触类旁通。自由阅读之外,还要自由思考,不要先入之见,不要迷信任何权威,要不拘一格,不受羁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对一切都要提出“为什么”、“对不对”,并且随时写下自己的思考、心得、发挥和疑问。如此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必有收获。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必然发现和你“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大师,就可以集中精力,读其全部作品,并进行一定程度的专门研究,以作为你一生治学和做人的基本精神支柱。大学期间除读书之外,还要适当地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最好利用假期到社会底层,特别是农村去志愿服务,这对你了解中国国情民意,大有好处,这也是为学、做人的基本功。有了这两个基本功,你的一生就有了“底”,也就不会枉费大学时光了。
今天的中国需要大讲
精神超越物质的梦话
文/钱理群
我每一次演讲,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应该向青年讲什么?我又能讲什么?据说当下中国校园里的讲座,和我所熟悉的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大不相同。那时候演讲、讨论的,都是关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时代重大问题以及人生选择这一类的大话题。但现在这些话题都不合时宜了,一切都“与时俱进”了。“如何就业,怎样攻关”,就成了大M88体育园里的热门话题。太严肃的、理想的演讲,已经没有听众了。
我相信这样的说法,我也看清了,我的演讲,不可能、也不应该面对所有的青年,只能是能够不同程度上引发共鸣的青年,大体上就是鲁迅所说的“醒着”的或希望“醒着”的,“要前进”的青年,用我的说法,就是新一代的理想主义的青年。我的每次演讲,上百人的听众中如果有三五个人听进去了,我就很满足了。
在确认了演讲对象以后,我当然还是延续八十年代的话题,言说世界、国家的大事,大问题,讲人生、理想。这些精神性话题,在八十年代是普遍关注的公共话题,再自然不过;但到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新世纪,却成了不合时宜、不切实际的“梦话”了。我却明知如此偏要讲,因为这正是当下中国的问题所在: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带来精神的高扬,却陷入了物质主义、实利主义、消费主义、虚无主义、犬儒主义的泥坑,造成了精神的危机。
缺什么就应该讲什么:今天的中国正需要大讲精神,说超越于物质的梦话。而且在我看来,青年时期就是应该“做梦”,讲理想、价值、彼岸世界、终极关怀的年代,现在的年轻人的“早熟”其实是未老先衰,是一个不健全的人生,为他们补课,应该是我们这些做教师、学者的成年人的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