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在深入开展。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将“学思想”摆在首位,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找方向、找答案、找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用大历史观深刻洞察“三农”发展规律和趋势,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是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走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新道路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
4月22日,今年我省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研讨会第一场暨2023乡村振兴荆楚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M88体育-明升M88体育举行。多位来自省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聚焦“农业强国·和美乡村·共同富裕”开展深入研讨交流。此次研讨会由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和M88体育-明升M88体育共同主办。本版现摘编刊发部分与会专家发言。
构建农业新发展格局要把握“两个要点”
杜鹰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近20年来,从农产品贸易结构看,“大进小出”已成常态。谷物总体上做到了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进口较多的主要是油料、大豆、糖类、肉类和奶类。随着食物自给率呈现下降趋势,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已转化为食物安全问题。
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千万不可掉以轻心,要确保端牢“中国饭碗”,必须全面实施“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食物保障可靠”的国家食物安全战略。这一战略的目标和底线是:“十四五”时期应努力遏制食物自给率下降趋势。战略思路是打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农业新发展格局。
构建农业新发展格局要把握两个要点,努力将我国食物自给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在国内大循环方面,关键是打好种业翻身仗。净化种业市场、切实加强生物育种研究、创建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种子审定管理办法;在国际循环方面,关键是打造海外供应链。明确“走出去”的战略重点、找准“走出去”的切入点、优化“走出去”的方式、加强“走出去”的政策支持,提升国际规则制定话语权。
以碳普惠制助力农业增产增效
王红玲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在此背景下,碳普惠制备受关注。碳普惠制是指把小企业和公众的减排行为进行量化记录,并通过一些交易变现、政策支持、奖励等渠道来实现减碳的价值。碳普惠制的路径不是简单的光盘行动、不使用一次性用品,而是要进行计量、交易和奖励,因而核算要科学、标准要统一、要有统一可用的方法学标准。
农业碳排放主要是种养殖的甲烷排放、农业机械化的能源耗能。在种植业方面主要指水稻的氧化亚氮的排放。但实际核减不好测算,即使设计出可行的核算方法,执行成本也很高。此外,农业食品碳标签是促进农业碳普惠的重要实践路径。农业食品碳标签的困难性在于计算与食品的营养指标等通用测算方式不同,通常依靠一些比较粗糙的二手数据。需要制定通用的农业食品碳足迹核查标准。
完善农业碳普惠市场机制,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和农业食品碳标签制度。通过税收等手段,建立农产品碳普惠体制,将配额市场逐渐扩展至减排市场,促进农业食品体系低碳技术和低碳项目实施。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
姜长云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世界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主要包括: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基础支撑强,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技术装备基础强,农业及其关联产业优势特色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强,农业产业化、产业融合化全球领先地位强,产业组织对现代农业发展引领支撑作用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创业生态健全且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科学借鉴农业强国历史经验和普遍规律,在战略思路上需要强化系统思维、结构思维、融合思维、历史思维和底线思维;在现实举措上需要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动农业支持保护政策转型升级和农业农村改革,实施农业乡村产业振兴“头雁”计划,开展涉农产业组织创新联动提升工程,促进科技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与标准引领、品牌强农、服务强农联动发展,增强农业劳动力素质和农村包容发展能力。
实施乡村振兴要突出城乡融合发展
李小云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当前,乡村的功能正在发生变化,不仅仅是农业食品保障功能,还有生态涵养、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等功能。乡村振兴不仅仅是产业兴旺,还需要结合乡村的特有功能来实现。
实施乡村振兴要突出城乡融合发展,把城市的动能带到乡村来,激活乡村的功能。推进新型城镇化,也要照顾到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县城,尤其要形成县、镇、乡空间的整体现代化。乡村不能只被视为生产粮食的经济空间,要发展出新业态,振兴乡村经济。全国不少村庄已经发展出新业态,比如,在西双版纳州河边村建设了“瑶族妈妈的客房”项目;在云南省昭通市大苗寨村建设起了餐饮业态,包括“云中咖啡厅”“百米烧烤长廊”等;云南省昆明市雁塔村通过盘活闲置资产、探索收益留村机制、培养乡村CEO经营。这些项目确保了农民的收益,也巩固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既要把握时代脉络,也要把握未来发展方向,更要紧紧守住乡村、乡土、农耕文化的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赶上现代化的列车,才不会在现代化建设中失去乡愁。
“谁来种地”是关系农业强国建设的大问题
钱文荣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近几十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村庄空心化、农户兼业化问题不断加重,将来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等问题亟待解决。
现在谁在种地。我国农业经营主体现状为:大、中、小三种规模农户并存,以小农户为主。依附在当前种植业产业链上的广大小农户,面临综合成本难控制、质地质量难保障、增值渠道难实现的三重困境,严重阻碍了小农户增收。
未来谁来种地。农业经营主体的未来演变是:大、中、小三种规模农户长期共存,各行其道、各展其长。我国迫切需要粮油等种植的规模化、常规农产品的多样化、绿色有机农产品高值化这三种差异型政策,以激活大、中、小三种农户各自比较优势,尤其是量大面广的小农户群体,促进农民农村的包容性增长和共同富裕。
推进农业经营主体顺利迭代的基本思路是:构建平台型企业领衔、基层党组织支撑的产业链一体化合作新体系,推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同时,借助外部力量,促成小农户群体内部互助、外部带动两种合作方式的迭代升级、各司其职和优势互补,实现环节简并、链条浓缩、成本低廉的产业链新格局。
抓好“三个发展”完善双层经营体制
陈晓华 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原副主任、原农业部副部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这是适应农业发展新目标、农村社会新变化、农民致富新希望的重大任务,也是促进双层经营体制不断完善的重要抓手和政策取向。
有效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产权关系方面,要明晰产权,更好体现农民集体成员所有的性质,采取清产核资、量化份额等措施,切实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益;在发展模式方面,宜统则统、宜分则分,充分发挥集体优势并调动农民积极性,使集体经济真正成为带领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运行机制方面,运行机制要科学合理,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民主监督、制度约束、专业化经营等,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在提升主体发展能力方面,要加大扶持力度,注重发展质量,推动融合发展;在增强农户的带动能力方面,要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尊重市场规律,创新联结方式,尊重农民选择。
稳步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把握好“多种形式”和“适度规模”两项要求。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处理好四组关系
杜志雄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五年来,我们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进乡村振兴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主要体现在农业供给安全更稳固、生产方式更现代;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获得感进一步提升;农村环境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升级;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已经形成,法治保障和政策支持明晰有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临诸多关键问题,首要问题是为什么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农业强国的核心标准是:一个国家能够用自己的资源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重点突破农业高依赖性增长方式转型不充分等农业现代化现存的问题,还要解决如何拓宽渠道实现农民收入增长,协调农村人口外流与城乡公共资源优化配置,平衡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必要性与可能性之间的问题,以及补齐人才短板提升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处理好四组关系至关重要,即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增强群众获得感和适应发展阶段的关系。
大力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黄季焜 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持农业高增长,也基本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农业能够快速发展,全要素生产率功不可没。
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提升的体现,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最重要途径,是确保国家粮食长期安全的根本保障,也是稳定物价的最有效措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
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新挑战。为保障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应当走发展高值农业以促进农民增收之路。对于种植业来说,必须向“二八格局”(即20%大农将生产80%农作物产量或贡献20%增加值;80%的小农生产20%农作物产量或贡献80%增加值)转变才能建成农业强国,大农主要生产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小农主要发展高值农业(特色农业)以保障收入持续增长。此外,针对我国区域水资源和耕地资源不匹配的情况,要推动农业产业走区域比较优势多路径发展的强国之路。最后,建立分别针对大户与小户的政策支持体系,最终实现大户与小户共同富裕、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局面。
留住能人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
史清华 上海交通大学农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和谐生活是全体人民的梦想,获得就业机会是实现和谐生活的基础。只有当就业机会受到严重威胁,才会引发劳动力流动。因此,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共同富裕的基础。
就业机会的创造来自拥有发展能力者。无论是传统农业时代,还是如今的信息化时代,一个地方能否得到发展,关键在于能否招揽或容纳有发展能力者,乡村振兴也不例外。
推进共同富裕,不要担心个别能人先富,不要担心个别能人快富,要担心的是一些人缺乏就业机会,缺乏致富的基础。对于地方决策者来说,要想方设法让那里的人能够“居有住所、食有米面、病有所靠”,能够有一个体面的就业机会,有一个宽容的创业或发展机会。
推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应从改革开放40多年的壮阔历程中汲取精华,让有担当、有责任的人走上“领头人”岗位,让城乡融合从“耕者有其田”走向“劳者有就业”。只有劳动者就业充分,才能有力推动乡村振兴,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发展低碳农业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何可 M88体育-明升M88体育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农业既是重要的碳排放源,也是一个巨大的碳汇系统。“双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农业的深度参与。立足新时代新征程,通过构建多元市场交易体系发展低碳农业,是为了实现高水平碳平衡。
一是有序推进农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初期阶段,开展农业自愿减排项目试点,探索建立适合农业特点的交易机制;中级阶段,建设全国统一的农业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形成稳定的交易供需关系;高级阶段,完善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并在稳住农业基本盘的前提下,逐步将碳排放量较大、生产标准化程度较高的行业(例如畜牧业)纳入强制减排交易市场,实现农业领域碳排放的总量控制。
二是挖掘更多形式的市场交易模式。发展碳标签农产品交易市场,通过信息披露,提高消费者对碳信息的认知和关注,引导消费者形成低碳消费习惯和偏好;发展低碳农业品牌交易市场,通过塑造低碳农业的品牌个性和价值主张,提升低碳农产品的溢价能力;发展碳文化融合交易市场,提升农业部门对市场资源的虹吸能力,提高低碳农产品的附加值。
文字整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程曼诗 周磊 摄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湖北日报2023年4月26日08版